中国动漫经营模式初探:以"小"药疗"大"

完成时间:2010-11-30

内容摘要】面对美日韩等国为代表的世界成熟动漫在国内的日渐蔓延,国内动漫产业不但没有天然的还击能力,就连自身的生存都遇到了威胁。在这种情况下,政府出面干预,通过组建国有独资动画公司,建立了寡头垄断的中国动漫产业格局。然而,这种格局却打破了动漫产业天然的成长轨迹,急功近利的导向,不仅引发了中国动漫业的畸变,如动漫画发展失衡,缺乏创造力,大小公司比例失衡,产业链单一,市场缺乏活力等一系列问题,而且直接影响了中国动漫产业的健康长远发展。而对于目前产业格局的修正,或许可以成为中国动画走向正轨的一条出路。

  【主题词】 动漫 产业 市场

  自20世纪40年代“孤岛”时期的《铁扇公主》,到建国后的《大闹天宫》,以及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产的一系列影片,那些养育了几代人的经典动画见证了中国动漫的繁荣。而今,中国动漫走入十几年来跳不出的怪圈,面对全球的盛世动漫,却无力去分一杯羹。在国内学者一致的“产业链”研究方向的热烈声浪下,本文希望另辟小径,以分析当今中国动漫产业运营格局所导致的弊病为切入口,通过体制格局的改进,解决动漫最为原始,也是动漫产业链最初的一环——作品创作问题,以此激活整个产业,疏通网络,以抗衡“米奇和多拉A梦的动漫世界”。

  1、中国动漫产业运营格局之“怪”状

  无论是漫画还是动画,从其本质来说都只是艺术形式。但当纯艺术走向市场,创造商业价值,动漫就由艺术演变为产业。而这种角色转变中起重要作用的无疑是公司这种经济组织。那么中国的动漫公司以何种格局存在呢?大致可以分为两类:

  第一类是国有独资公司。

  由于受到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特殊性的影响,国家力量在中国可谓是举足轻重。特别是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导强化的国情下,动漫在传统观念中被视为祖国未来们的精神食粮,潜移默化的融成国家文化安全的极重要部分。而建立国有独资企业无疑是国家控制的完美方式。其典型代表公司有:成立于1989年的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北京辉煌动画公司和成立于2007年,由央视青少节目中心动画部转制而成的央视动画有限公司。

  这种公司最大的特点就是财大气粗,央视动画有限公司仅注册资金就高达1亿元人民币。这两家公司的产品多为动辄几十集甚至百十集的“鸿篇”电视动画,如52集的《哪吒传奇》。它们依托央视天然的频道资源,顺理成章的出现在全国观众面前。又有国家出版集团为其推出音像制品,在后期推广上,也可谓是“皇帝的女儿不愁嫁”。

  这种国有企业的规模是相当庞大的,都是一二百人的规模。这对于一个艺术类公司来说可谓不小。

  另一类为私营小型公司。

  源于民间资本,自是不能与财大气粗的国有独资公司相比。此类公司规模较小,从几个人到十几人或到几十人不等,其中不乏一些有智质的年轻人。由于资金的缺乏,这些小公司注定只能做一些低成本的小产品,真正进行形象设计和作品创作的公司数量并不是很多,产出的少量作品水平也是参差不齐。但这种“小打小闹”中也会偶出佳作:一部不足5分钟的3D短篇《镜花缘》就曾经在世纪之交时荣获国外大奖;而《漫友》系列的杂志经营业绩也是可圈可点。但对于庞大的中国来说,这是远远不够的。

  国内动漫产业效益有限,投资回收难以保证,投资者越来越谨慎,由于缺少推广渠道,这些年轻的创业者生存状态并不乐观。

  由此可见,中国动漫产业运营是典型的寡头垄断模式,对国有大公司有严重偏爱。国家对动漫的直接扶持体现于对国有独资动漫大公司的无限投入,而对私营小型公司仿佛并不抱有些许期望。

  寡头垄断,以多家大公司的庞大身躯共同抵抗美日韩动漫的侵袭。在极不成熟的现代中国动漫产业背景下,集中全国有限力量,短期速成,实现产业发展“大跃进”。这是政府为中国动漫开的药方,借助的是“集中力量办大事”的社会主义优势。不可否认,这确实是在全球动漫瞄准中国市场的危机时刻下的一剂镇痛速效药。但以此形成的产业运营格局也为中国动漫发展埋下了畸形的隐患。

  2、中国动漫产业寡头垄断之“病”症

  2.1 只“动”不“漫”的失衡

  “动漫”一词本为“动画”与“漫画”的合称。但就国内当下的情况来看,“动漫”几乎成了“中国动画”的代名词。在上一部分,我曾试图找到中国原创漫画的代表刊物,将其与动画公司一同列出。而中国原创动漫的主阵地《北京卡通》已于2006年因经营问题正式停刊了。隶属于北京出版公司,同样为国资刊物,自 1995年创刊以来一直是中国原创动漫的象征,其命运也不过是在无声无息中悄然退出市场。

  时下动漫刊物虽制作精美,品种繁多,价格不菲,但内容多为日本动漫动态介绍,少部分连载也不再是国内原创漫画的阵地。而《北京卡通》苦心栽培的画家,大多已转向插画创作。

  中国原创漫画的江河日下直接意味着漫画家没有了走出底层的平台,中国失去了培养动漫大师的天然路径,更重要的是,中国动画失去了具有开发潜力的原始脚本。

  这种评价或许听来言过其实,但我们不妨参照一下日本动漫产业的例子。日本是典型的漫画大国。而漫画的主营舞台就是漫画杂志。在日本空前繁荣的出版业中,有“三分图书,七分漫画”之称。而日本最具人气的三本漫画月刊《少年Jump》《少年Magazine》和《少年Sunday》,合计发行量约为1000 万册,如此不俗的业绩连著名的日本第一报《读卖新闻》都无法望其项背。多数成功的动画作品都能找到它的漫画前身。如宫崎骏早期的作品《风之谷》,就是在漫画连载成功的情况下投资制作成动画电影的。

  如此成功的漫画杂志对产业价值的贡献率暂且不说,仅就其培养的一批批大师,推广的一系列佳作来说,完全可以成为日本动漫产业链的源头活水。而回想起近年来央视叫好的动画,青一色的历史故事题材不免让人认清这虚假的繁荣,而大师的名字更是闻所未闻。

  寡头垄断以求快速发展的产业模式必然导致这种发展的失衡。

  首先,相比于贴近大众的廉价漫画,动画无疑是更为出彩的。所谓的“跃进式”发展,需要体现成果的指标。几十张纸一本中篇漫画,无疑没有50集100集的动画来的豪爽。

  其次,经市场筛选出热门作品需要的是时间,艺术处于民间,但显然并非民间漫画家个个都有大师基因。国家的巨额投资要的是收效,对于作品的选择往往没有足够的耐心。

  由于我国动漫产业政策指向性较强,这就决定了从国家资本层面上就不重视漫画,民间资本更会紧跟这种行业风向。而一家《北京卡通》自然更无力支撑起一个本应独立的行业。开拓不出具有影响力的市场,最后致使原创漫画无生存空间,至此,中国动漫产业最初的一环已经腐坏。